清華大學建筑學專家講述中法建筑業(yè)交流故事
來源:中新網(wǎng)
時間:2024-01-22 15:50:51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近期,有關中法建筑的交流和展覽在兩國漸次展開,促進了中法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法國《歐洲時報》記者近日專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鄒歡,講述建筑交流在中法關系中如何扮演“橋梁”作用。
最早一批赴法交流的中國建筑師
當記者走進這間位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二樓的辦公室,一股充滿歲月沉淀的氣息撲面而來。墻上的兩幅地圖引人注目:一幅為巴黎地圖,另一幅為凡爾賽地圖——無不提醒著這間辦公室的主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鄒歡與法國的不解之緣。
頭發(fā)微白、帶著一副黑框眼鏡,身穿休閑深藍色衛(wèi)衣和牛仔褲,鄒歡在看到記者帶來的“長槍短炮”時笑道:“哎呀,沒想到這么大‘陣仗’。”事實上,他的故事簡單而不平凡,普通而不平庸。如果說,建筑是中法關系中的一道橋梁,鄒歡便是這座橋的建造者之一。
對于大多數(shù)建筑師來說,法國有著特殊的意義。1997年,時任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訪問中國期間促成了一項建筑師交流計劃——“150名中國建筑師在法國”,也被稱為“總統(tǒng)項目”。隔年,該項目啟動,鄒歡就是其中一員,也因此成為了最早一批赴法交流的中國建筑師。
據(jù)悉,在該項目的框架下,每年法國政府向30歲左右的有5到10年相關工作經(jīng)驗的中國建筑師、規(guī)劃師和景觀設計師頒發(fā)進修獎學金。計劃啟動時的期限是3年,培訓名額為50人。2000年在法中兩國首腦的共同推動下,項目的期限被延長,培訓名額增加100人。到2005年5月項目結束,法國共接待了約150名中國建筑師和規(guī)劃師。
“這些建筑師是來自中國全國各地的,有高校的,比如說我,有在設計院工作的,還有在管理部門工作的,他們大部分人學成回國后把在法國所學運用到工作中,這同時也為中法建筑專業(yè)的交流奠定了基礎。”
在鄒歡看來,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可以在一些思潮和趨勢上發(fā)現(xiàn)端倪。以鄒歡從事的建筑教育工作為例,他表示,近年來,跨國合辦設計工坊以及各國建筑院校之間的交流互動明顯增多,“這些工作如同為中法建筑業(yè)交流搭橋”。
他以國際聯(lián)合設計案例“四國五校”為例,來自各國的建筑學生在一起做建筑設計,起到了很好的建筑文化交流作用?!八膰逍!庇?002年由中法當代建筑交流的先行者和開創(chuàng)者栗德祥教授發(fā)起創(chuàng)辦,其中“四國”是指中、法、意、韓,“五校”是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法國巴黎拉維萊特建筑學院、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那不勒斯建筑學院和韓國漢陽大學。這個項目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后來有很多其他國家和學校加入。
“語言能夠讓你打開一扇文化的大門、知識的大門”
采訪中,鄒歡提及最多的就是“交流”二字。“就我個人而言,我感覺跟法國更近了,對理解法國文化和了解法國歷史更感興趣了,包括在教學的時候,也會經(jīng)常給學生看一些法國的建筑設計案例。”鄒歡指出早年赴法交流的經(jīng)歷對他個人人生軌跡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
由于這樣一個交流項目,鄒歡也多了一項技能——講法語。“語言是一個工具,能夠讓你打開一扇文化的大門、知識的大門,為你開辟一個新的天地?!?/p>
鄒歡的太太是一位法國人,也是一位建筑師,其專業(yè)方向專注于鄉(xiāng)土建筑、文化建筑和景觀建筑小品:小而美的房子。用鄒歡的話說,專業(yè)就像是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20年前,因為一個項目,這位法國女建筑師來到北京,看到并且喜歡上了北京的胡同,此后她就決定留在了異國他鄉(xiāng)。這是一個建筑師與一座城市產(chǎn)生的完美契合的氣場,同時也是建筑文化的魅力。
中國正在形成自己的建筑文化
而在建筑文化的傳播方面,法國有著十分卓越的能力,這一點鄒歡深有體會。他舉例說,在法國,建筑由文化部管理,這說明法國把建筑視為文化的象征,同時也將其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來進行規(guī)劃和傳播,包括法國建筑師的作品和思考都和社會文化聯(lián)系得非常緊密。
在巴黎,一路開車從戴高樂機場向市中心駛去,無論是高速路兩旁大量的涂鴉,還是市中心各種充滿藝術氣息的咖啡館和小酒館,都將城市的藝術氣氛裝點得十分濃厚。用鄒歡的話講,“這是社會教育、大眾宣傳和民眾共同選擇的結果”。鄒歡認為這一點十分值得借鑒。
鄒歡說,中國也正在形成自己的建筑文化。近年來,拜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所賜,中國城市建筑飛速建設,已經(jīng)遠遠超過歐洲多年的積累。由量變到質(zhì)變,鄒歡認為,中國自己的建筑文化或者是建筑特征也在顯現(xiàn)。近年來,中國建筑人才輩出,中國建筑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們身上傳承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彰顯著中西文化的交匯與融通。
那么,建筑交流又是如何拉近中法關系距離、促進兩國交往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鄒歡的話又回到了“總統(tǒng)項目”。他介紹,法國文化部非常重視建筑的交流和推廣。在法國文化部有一個叫“當代中國建筑觀察站”的機構,對中國建筑的發(fā)展和變化非常關注,通過舉辦講座和展覽,促進雙方在建筑文化方面的交流。
可見,建筑交流在中法關系中在一直扮演著“橋梁”的作用,鄒歡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