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4-01-22 16:48:53
1月15日,在“現代性”視野之外重新思考晚明與晚明文學暨《晚明散曲研究》新書座談會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社科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一會議。
會議伊始,主持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趙維國教授介紹了本次會議的緣起及具體安排,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查清華教授,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上海書店出版社社長孫瑜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向與會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其后,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著《晚明散曲研究》及相關問題展開了集中研討。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詞學》主編朱惠國指出,《晚明散曲研究》是一部高質量的學術著作,對散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這部著作通過扎實的數據和令人信服的結論,改寫了散曲史的一些定論;其次,該書體現了作者“詞曲一體”的學術理念?!霸~曲一體”作為一種研究思路,吳梅先生早就有所實踐,并取得很高成就。但吳梅先生的詞曲一體研究,主要著眼于兩者作為音樂文學的相同性,重點關注兩者在音樂與格律方面的問題,屬于微觀層面的研究。而這部著作從詞曲在晚明相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發(fā)展軌跡入手,提出相互參照、同步研究的觀點,有別于吳梅先生的做法,屬于整體性、宏觀層面的研究,為今后的詞曲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路。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原副系主任吳兆路肯定該書將以往不受關注的散曲、尤其明代后期散曲作為研究對象,填補了學術研究的空白,且在研究中不惟重視創(chuàng)作,對此時散曲理論批評的分析也相當細致、深刻,對古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也有啟發(fā)意義。與此同時,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問和建議,認為不僅有必要區(qū)分“晚明”和“明末”,還有必要對與之相關的“明代后期”這一概念進行辨析,甚至涵蓋更長時段,參考日本學者關于中國近世文學、文學批評史的研究,進一步研究晚明散曲與時代背景的關系。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解志熙則指出,該書是對晚明散曲進行深入研究的一部專著。過去對散曲的評價并不高,但該書通過對晚明散曲的數量、題材內容、曲家分布等方面的統計和分析,指出其在題材類型上非常豐富,并不僅限于閨情艷情、閑適歸隱、詠物寫景、感時嘆世等傳統類型,還出現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題材,體現出晚明散曲的高度興盛狀態(tài),繼承和發(fā)展了謝伯陽先生的觀點,可見一個年輕學者努力開掘、深入分析的學術風格,此外,本書對晚明時期“詞的曲化”和“曲的詞化”問題也有專章探討,有力地推進了明代散曲尤其是晚明散曲的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理論研究》副主編程華平認為,該書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和別具特點的研究方法,敢于在不疑處有疑,通過大量作品、材料的整理和多角度的統計分析,對任二北先生等前輩學者提出的“昆腔之后,只有南曲,而北曲亡矣”等一般所謂的“常識”“定論”提出質疑,從而提出了新的觀點,基本上復原了晚明散曲的原貌,闡明了晚明散曲的內涵與特色,是一本極具個人特色并且富有新意的著作,且在前人的發(fā)展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了散曲研究的發(fā)展,期待作者今后能基于此一課題不斷深入研究,取得新的成果。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認為,這一新著有兩大方面優(yōu)點。首先,本書有很強的問題意識,針對學界“重北輕南”的現象,梳理了晚明散曲70年間的發(fā)展歷史,重新對南曲作出評價;其次,本書的縱向史論部分有很強的整體觀,在晚明的大社會歷史背景下展現了昆曲之后散曲的變化,勾勒出了晚明散曲史的樣貌,橫向專題部分的研究也十分深刻、細致,通過圖表方式呈現不同時期散曲創(chuàng)作的作家、作品、地域分布和風格演變等,文獻詳實,一目了然;最后,如果將歷史分期延續(xù)到1644年,內容或將更加完整,并建議作者編制《晚明散曲大事編年》,以供學界參考。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圖書館館長、《戲劇藝術》副主編李偉,從三個方面討論了本書的意義和價值。首先,本書未采取過去慣用的、感性的文學批評的研究方法,而是基于史實和大量數據分析、圖表,進行客觀、可信的論述,讓人難以反駁;其次,本書采用史論結合的方式進行敘述,體現了文史研究論從史出、言必有據的特點,繼承了華東師大古代文學學者樸實為人、嚴謹治學的優(yōu)良學術傳統;此外,本書的遣詞造句也十分考究,用詞準確,表達簡練,文風素雅,這是如今許多學術著作中頗難見到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葉曄與作者相識甚久,指出其最早治詞學,后由詞學轉入曲學,學術旨趣雖有所變化,但對學術的用心一以貫之。新書不僅對“詞曲互化”等文學史前沿問題進行了精彩的分析和論述,還通過對名家經典的重讀,進一步完善了對晚明散曲及其風格的認識;對一些以前關注不多的作品,考掘其豐富意涵,這對日后編訂新的明代散曲選本大有助益。實際上,不同時期的學者對晚明文學的“現代性”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所處時代可以掌握的文獻材料亦多寡有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今天應該從新的文獻和角度出發(fā),對作為整體的晚明文學進行更飽滿的解讀。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黨委副書記徐燕婷指出,該書是一本富有創(chuàng)見的學術著作,作者通過詳實的數據和分析,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論證,全書結構嚴謹,內在邏輯清晰,新見、創(chuàng)見迭出,許多結論極具精準性和說服力,這種嚴謹的學術品格值得學界同仁借鑒。同時,該書的行文、表述可圈可點,彰顯出作者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和專業(yè)素養(yǎng)。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賀認為,本書的一大貢獻是對“晚明”和“明末”散曲進行了嚴格區(qū)分,但同時又將晚明散曲的研究范圍擴大到一百六十多位作家身上,為今后的深入研究和散曲作品的經典化奠定了基礎;其次,本書的另一可貴之處是從文學文本和文獻史料出發(fā),而非既有的西方理論、概念出發(fā),自覺運用傳統的詩學術語、概念進行分析和批評,對我們從文學性、藝術性和審美角度認識晚明文學和現代文學,都有不少啟發(fā);再次,對晚明散曲與其他文體如小說、民歌的互動和互涉,以及晚明散曲之于現代文學的影響等問題,該書討論較少,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戴伊璇,從如何認識中國古代文學的文本性與音樂性的關系這一問題入手,分析了該書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尤其是將其貫穿于晚明散曲文學史研究這一方面的努力,認為其觀察頗不同于以往研究成果,富有新意。全書既在“現代性”視野之內,也超越了“現代性”的視野,為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文學,尤其韻文文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不過,還有必要加強晚明詞曲與社會文化功能之間的關聯性思考,以期豐富對晚明文學與社會關系的認識。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語言文化學院講師康石佳認為,該書不僅填補了散曲研究的空白,也是一本有史有論、結構嚴密、大局觀和典型性相結合的學術專著。首先,根據十分豐富、扎實的文獻資料,呈現了晚明70年間散曲發(fā)展的真實情況,梳理出了前期、中期、后期三個時期,采用了全面、客觀的學術視角,處理了晚明散曲的整體風貌、文體演化、題材拓展和藝術風格轉變等重要問題;其次,在研究之中,該書對散曲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并重,不僅抓住了晚明散曲的關鍵演變特征,也從眾多現象之中找尋到了散曲藝術發(fā)展的本質,為散曲研究、散曲史的重新書寫和建構提供了動力和潛能。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上海文化》責任編輯金方廷也肯定了該書并重文學理論與創(chuàng)作、堅守文學本位的研究觀念與實踐,并指出,該書除了綜合運用大量的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材料,還發(fā)掘了不少新的散曲文本、材料,也是其一大貢獻。同時,該書不僅系統探討了晚明散曲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總體性發(fā)展,在此基礎上還討論了晚明散曲的獨特性、特殊性。
復旦大學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員孟昕,從曲學研究角度出發(fā),指出散曲與戲劇的研究是一個相互糾纏的關系,它們既有相通之處,也有相異之處,但總的來說,二者處在一個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之中?!锻砻魃⑶芯俊氛w性地考察、梳理晚明散曲的發(fā)展脈絡之外,也關注到當時的散曲觀念,以及由此發(fā)展變化出的新文體,探討了創(chuàng)作史和理論發(fā)展史之間的關系,富有學術生長性。
復旦大學中文系編輯、《晚明散曲研究》作者王靜回顧了其自本科至博士階段相繼從學于朱惠國、程華平教授的經歷,并表示,正是在程華平教授的指導下,通讀《全元散曲》《全明散曲》,到南北各地圖書館查訪古籍,一點點積累文獻,一篇篇細讀文本,從中發(fā)現問題,嘗試從多角度分析問題,才寫出了這篇博士論文,后又經過反復修改成書。至于與會專家提出的晚明散曲的概念的再考察,散曲與其他文體的互動,及其與時代背景、社會文化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有些問題此前未能兼顧,有些此前已有所思考,但思考得還不十分成熟,今后將繼續(xù)探索,藉此機會再向各位師友的不吝賜教和長期關懷謹致謝忱。
趙維國教授總結本次會議,指出深入研究晚明散曲,不僅對明代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近現代文學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會上來自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的發(fā)言,圍繞著《晚明散曲研究》所展示出的研究視野、研究范式、問題意識,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學術問題的交流互動,將該書著力探討的一系列問題引向深入,為學界在“現代性”視野之外、更加多元的研究視角下,重新思考晚明和晚明文學,提供了寶貴的思考線索和方向。
本次會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市“文化轉型與現代中國”重點創(chuàng)新團隊聯合舉辦。參加是次會議者,還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晚明散曲研究》責任編輯高笑紅等。
下一篇:沒有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