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時間:2024-01-04 11:09:05
歷史學科,旨在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fā)展中全局與局部、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視角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人文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則為我們指明了歷史學科應當培養(yǎng)具有什么樣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人以及怎樣進行歷史學科教學的根本方向。前者指明了歷史學科的價值功能,即立德樹人、德體才用;后者為歷史教學指明了方向并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如何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合乎新課程標準的主旨,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在變中穩(wěn)中求進,是一名基層教育工作應該思考的新課題。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背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現代化道路,其中包括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藍圖。在考試評價體系上,“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從頂層設計上回答了高考這一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制度三個根本問題,即“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本質問題。在深化改革和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德才兼?zhèn)涞默F代化人才上,新課程標準全面進行了規(guī)劃和設計。
新課程標準的變化亮點之一是提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歷史課程標準認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通過諸要素的培育,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
1.唯物史觀是諸素養(yǎng)形成的理論基礎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指明了以生產工具變革為標志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內在聯系,看待歷史現象背后紛繁復雜的實質的理論根據。
由此可見如何在紛繁的歷史材料中,看透歷史,需要唯物史觀的指引。
2.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基本思維。
任何歷史現象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空條件下發(fā)生的,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才能對史實有準確的把握。脫離了特定的歷史時空去看待歷史史實,如同緣木求魚。
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所謂的時空觀念,就是把歷史事件置放于特定的歷史階段,把握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征。而且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征又是從唯物史觀出發(fā)對經濟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多維把握。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基本階段特征是思考特定歷史事件的基礎內容,沒有這種宏觀思維,思考無異于無源之水。這一次,歷史新課程標準把時空觀念作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打開歷史天空的一把鑰匙,是增強古今聯系,以古明今、古為今用的歷史思維的基本要求。
3.史料實證是認識歷史的必備方法。
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真可謂“一分材料說一分話”、論從史出。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形成從歷史材料引發(fā)觀點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認識歷史的正確途徑。
4.歷史解釋是歷史思維和表達外現的能力素養(yǎng)。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不僅要將歷史史實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
5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的價值追求。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p>
二、歷史新課程標準下,歷史教學的應對策略
1.材料先行,論從史出,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一盞明燈,使歷史教學的思路更加清晰,那就是緊緊繃住核心素養(yǎng)這五根弦,綱舉目張,培育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現代化公民。
唯物史觀為正確看待歷史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是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又提供了看待歷史發(fā)展的金鑰匙。在2004年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始終貫穿著這一基本理念,譬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源于生產工具的變革即鐵犁牛耕的出現,從而引發(fā)了生產關系的巨大變化:井田制崩潰、土地私有制的和小農經濟產生。同時要引導學生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歷史時期恰當地看待和評價生產工具的變革,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2.材料先行,論從史出,引導學生從歷史材料中認知歷史現象背后的本質,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論從史出,是認知歷史的正確途徑,這就必然要求歷史教學應當從高一開始,以多種形式呈現材料,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從材料概括歷史觀點,以適應新課程標準下高考的新變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時空觀念。
縱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上,鐵犁牛耕應用于農業(yè)生產,推動了中國農耕文明的發(fā)展,促使土地私有制產生、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戰(zhàn)爭頻繁;文化上,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多元和自由發(fā)展的時代,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基礎。脫離了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階段的時空思維,任何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都是不可能的。在高考中,僅一道選擇題關乎幾十年、幾百年的時空觀念,從整體聯系中看待一個歷史事件是基本的歷史思維。
3.材料先行,論從史出,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不僅要將歷史史實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在歷史教學中,以唯物史觀為指引,培養(yǎng)學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樹立理解歷史史實并作出準確的解釋。在歷史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在對歷史材料的解讀中,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以論從史出為基本的原則,培養(yǎng)起學生解讀歷史材料,并用歷史語言對問題進行合理、得體的闡釋。
4.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歷史教學的最終落腳點。
讀百年中國近代史,應當讓學生體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應當讓學生體味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種悲壯和奮發(fā)圖強,應當讓學生體味到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發(fā)向上。這難道不應該成為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激發(fā)和重要的教學內容嗎?
5.通過研究近年高考全國卷的試題,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穿針引線,帶動高考備考的成效。
總之,新形勢下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又逢新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當下,歷史學科新課程標準的提出以及廣東新高考模式3+1+2的出臺,將是歷史學科的歷史契機,在變化中穩(wěn)中求進是每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需要去思考的新課題。